畫臥蠶是許多女生提升眼神魅力的技巧,能夠打造出楚楚動人的「無辜感妝效」。不過,若化妝手法不當,臥蠶反而會顯得妝容不自然,甚至讓眼部浮腫、無神。如果你認為自己不適合畫臥蠶,或曾嘗試但效果不佳,不妨繼續閱讀本文。我們將為你解析正確的臥蠶畫法技巧,避開常見誤區,讓你掌握雙眼有神的秘訣!
為什麼有些人畫臥蠶不好看?先檢視你的眼型特點

臥蠶並非人人適合,不同眼型搭配不同的臥蠶畫法,才能發揮優勢。想知道為什麼自己好像不適合畫臥蠶?先來看看你的眼型是否符合以下狀況。
1. 眼周浮腫、眼皮較厚
如果你的下眼皮較厚、容易浮腫,畫臥蠶時要特別注意產品選擇。過重的珠光亮片或過深的陰影線條,可能會讓眼袋更明顯,反而顯得疲憊又顯老。
解決方法: 避免使用過於亮片感的臥蠶筆,選擇霧面或低調細緻的珠光色,並降低陰影範圍,只需淡淡帶過即可。
2. 眼距較近或較遠
眼距較近的人若將臥蠶畫得太粗太圓,會讓眼睛視覺上更擠在一起,造成「內縮感」,反而讓五官比例失衡。而眼距較遠的人,若沒有適當加強眼頭陰影,臥蠶則可能顯得突兀、不協調。
解決方法:
- 眼距近:在臥蠶中央稍微加亮,減少兩側的範圍,讓眼睛看起來更開闊。
- 眼距遠:在眼頭加強陰影,用淺棕色或大地色加深眼頭輪廓,縮短眼距。
3. 眼型較圓、臥蠶本來就比較明顯
天生眼型圓潤、臥蠶較明顯的人,如果再畫上過於厚重的臥蠶,反而容易變成泡泡眼,顯得腫脹無神。
解決方法:選擇細緻的珠光質地,並避免過度強調陰影線條,讓妝感自然融入原本的眼型。
掌握正確的臥蠶畫法技巧,讓眼睛更大更有神!

臥蠶畫法1:用眼影或臥蠶筆打底,增強自然立體感
可以選擇帶有細膩光澤感的香檳金、裸膚色臥蠶筆,或是使用帶有微光的眼影,在臥蠶區域輕輕塗抹,打造自然的提亮效果。
臥蠶畫法2:運用自然陰影,精準勾勒臥蠶輪廓
建議使用淺棕色、灰棕色的眼影,或選擇極細的棕色眼線筆,順著微笑時下眼皮鼓起的弧度,輕輕畫出陰影。注意切勿選擇過深的咖啡色或黑色,容易顯得妝感過於突兀,甚至像黑眼圈。
小技巧:不要畫成一條直線,而是輕輕暈染,打造柔和的陰影感。可以用斜角刷輕掃少量陰影,比用眼線筆更自然,不容易顯髒。
臥蠶畫法3:局部打亮眼頭&臥蠶中央,提升眼神靈動感
當臥蠶提亮後,適當在眼頭點綴高光,能讓眼神更加有神。不過,這一步要適度拿捏,過量的亮粉反而會顯得誇張、不自然。
常見的臥蠶畫法誤區
誤區 1:畫太粗太寬,導致泡泡眼
很多人為了強調臥蠶,會畫得太寬、陰影範圍過大,這樣反而讓眼睛浮腫,甚至讓人誤以為是黑眼圈。
正確做法:確保臥蠶的陰影範圍在眼下約0.3cm內,避免過寬過深。
誤區 2:臥蠶亮片過於誇張
並不是亮片越大越閃,妝感就越好!許多女孩會使用亮片過大的眼影或臥蠶筆,使妝容變得不夠精緻,甚至有種「淚眼汪汪」的錯覺。
正確做法:選擇細膩珠光或帶有微光澤的產品,營造「自然反光感」。
誤區 3:眼尾也畫陰影,導致妝感髒髒的
臥蠶的陰影只需要集中在眼中下方,如果畫到眼尾,會讓眼睛顯得下垂、沒精神。
正確做法:畫完陰影後,可用乾淨的刷具輕輕暈染,讓妝感更柔和。
結語
臥蠶畫法的關鍵在於「自然感」,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眼型的畫法,避開誤區,就能讓眼睛看起來更大、更有神。掌握正確的臥蠶畫法,通過精準的陰影和提亮技巧,就能打造出完美的臥蠶妝。
附錄
1.—. “臥蠶怎麼畫?4大畫法技巧大公開,輕鬆打造美妝戀愛微笑眼!.” KISSME 奇士美化粧品, 4 Nov. 2024, www.kissme.com.tw/blogs/blog/152482. Accessed 21 Feb. 2025.
2.—. “雙眼瞬間放大、更深遂!日韓女生都在瘋,2步驟學「眼下臥蠶」心機畫法.” Harper’s BAZAAR, 25 May 2023, www.harpersbazaar.com/tw/beauty/makeup/g43984052/japan-eyeshadow-tips/. Accessed 21 Feb. 2025.
3.—. “學會這一招眼睛立刻放大2倍!4款韓系「眼下臥蠶」教學爆紅,細緻光澤帶出自然又純又欲無害感~.” ELLE, 16 Mar. 2021, www.elle.com/tw/beauty/make-up/g35837120/eyeshadow-makeup-2021/. Accessed 21 Feb. 202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