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B霜是許多女生打造快速底妝的神器,集保濕、遮瑕、防曬於一身,尤其適合學生和上班族的日常妝容需求。但也有不少人覺得BB霜不夠服貼,一天下來脫妝嚴重,這可能是你的使用方式出了問題。
BB霜可以直接用嗎?正確用法是什麼?本文將詳細解析BB霜使用順序、潛在缺點,以及正確使用方法,讓你擁有透亮美肌。
BB霜是什麼?能替代粉底液嗎?

雖然BB霜與粉底液功能類似,但兩者在質地、遮瑕力、持妝度上仍有明顯差異。以下是BB霜、粉底液的主要特點。
BB霜特點
- 多功能合一:集保濕、潤色、防曬於一瓶,適合日常快速上妝。
- 質地輕薄:比粉底液更水潤,易推開,適合打造輕透裸妝感。
- 遮瑕度中等:可以修飾膚色不均,但對於痘疤、黑眼圈等較深瑕疵,可能需要再搭配遮瑕產品。
粉底液特點
- 遮瑕力較高:質地更濃稠,能打造更細膩的妝感,適合需要高遮瑕妝容的人。
- 妝感多變:可選擇啞光、霧面、水光等不同妝效。
- 持妝度較長:通常比BB霜更抗油、抗汗,適合需要長時間帶妝的場合。
BB霜雖然輕薄方便,但遮瑕力與持妝效果稍遜於粉底液,適合日常妝容或懶人底妝。如果追求精緻度與持妝力,粉底液會是更好的選擇。
掌握BB霜使用順序,這樣擦更服貼

許多人以為BB霜能直接當作全能底妝,因此會選擇直接用。但實際上,正確的使用順序會讓妝容更精緻、更持久!以下是正確的BB霜使用順序:
STEP 1:妝前保養不能省
BB霜雖然有保濕成分,但它無法完全取代妝前保養。在使用BB霜前,先進行基礎護膚,確保肌膚水潤不乾燥,妝容才會更服貼。
✔ 乾肌:使用保濕精華+乳液,增加皮膚水分,避免BB霜起屑。
✔ 油肌:選擇控油型妝前乳,減少BB霜因出油導致浮粉。
STEP 2:視需求使用妝前乳
BB霜通常無法完全修飾毛孔、控油,所以若有特定需求,可以搭配妝前乳使用。例如,油性肌膚可以搭配控油妝前乳,膚色暗沉的人士可以使用提亮型妝前乳。
STEP 3:正確手法塗抹BB霜
建議使用少量多次疊加的方式,讓妝感更均勻。以下是3種BB霜使用方法:
1.手指上妝(適合裸妝感):用指腹少量點塗,並輕輕推開,打造自然妝感。
2.美妝蛋(適合水光肌):將美妝蛋噴濕後,輕拍BB霜上臉,讓底妝更服帖。
3.刷具(適合遮瑕度高的妝容):使用粉底刷刷勻,增加BB霜的遮瑕效果。
STEP 4:局部遮瑕+定妝,提升持妝度
BB霜的遮瑕力有限,如果有明顯瑕疵,可以搭配遮瑕膏加強局部修飾,最後再用蜜粉或定妝噴霧輕薄定妝,避免脫妝問題。
BB霜缺點&解決方法
BB霜缺點1:遮瑕力不夠
解決方法:局部使用遮瑕膏,或混合粉底液提升遮瑕效果。
BB霜缺點2:出油後容易暗沉
解決方法:選擇有控油成分的BB霜,或搭配控油蜜粉輕刷T字部位,減少油光。
BB霜缺點3:冬天乾燥浮粉
解決方法:使用保濕型BB霜,搭配濕潤美妝蛋上妝,讓妝感更服貼。
BB霜缺點4:持妝度不夠
解決方法:上完BB霜後輕拍定妝噴霧,幫助妝容更持久。
結語:BB霜適合你嗎?
BB霜適合喜歡輕薄裸妝、日常快速完妝的人士,但如果你希望妝感更精緻、持妝度更高,則建議搭配妝前乳、遮瑕產品使用,效果會更理想。掌握正確的BB霜順序和使用方法,才能打造透亮好氣色。
附錄
1.廖苑利. “BB霜的真相 問題肌膚小心越用越糟.” 商業周刊 – 商周.com, 商業周刊, 5 Mar. 2013, www.businessweekly.com.tw/style/blog/3127. Accessed 21 Feb. 2025.
2.“BB霜VS粉底液 傻傻分不清|女人我最大.” 女人我最大, TVBS, 11 Nov. 2014, woman.tvbs.com.tw/beauty/8580?srsltid=AfmBOopFcb_I8d3mwli53LbXXxMNAiqO1cWNH_c33ZeCwIYyZ0V6BAX5. Accessed 21 Feb. 2025.
3.“BB霜用途是什麼?3分鐘快速瞭解BB霜使用順序&正確用法!.” Zzshop.com.tw, 2024, www.zzshop.com.tw/Article/Detail/69491?lang=zh-TW&srsltid=AfmBOoqwpwt_LdmoRmBapPRnYcwiSMSle4OxKVIDJBnUTdJmzHQl2BAM. Accessed 21 Feb. 2025.